1975年,当时的中国酒业“壹号工程”——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大规模试验落地遵义,原贵州茅台酒厂厂长郑光先调任“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负责人,在随后的十余年里,郑光先成为珍酒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员。 顺着历史的脉络,跟随易地试验的传奇,我们在功勋们的探索、坚守与创造里,感知“酒中珍品”这一殊荣的珍贵与担当,10多年的试验,彰显了了中国传统酱香白酒技艺世代相传精益求精,也映照了一代酱酒宗师郑光先的匠心坚守。 一代“传奇” 1975年,郑光先受命调任“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主任。郑光先曾出任茅台酒厂厂长五年、在一线从事生产工作十年,不仅有着出众的管理能力,还深谙茅台酿酒工艺精髓。因此易地试验厂建立的时候,他被推荐给贵州省科委,被委派担任试验厂的总负责人。 “易地试验厂”职工工作旧照 右一为郑光先 当时,为复刻茅台酒的优秀品质,易地实验专家组经再三权衡,将厂址定在与茅台镇各方面都很相近的遵义市北郊十字铺,所有参与试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全部从茅台酒厂抽调,甚至生产使用的原料和工具也从茅台搬到遵义。 郑光先工作旧照 为早日完成试验目标任务,郑光先克服种种困难,领着大家日复一日搞生产、做研究。为了保证能够酿造出“易地茅台”,郑光先每天都泡在制酒车间,无论是下窖、巡查、品尝、勾调全都一一过问。经过十年的时间,3000多次分析研究,终于得到较为满意的“试制酒”。 1985年9月,茅台酒易地试验基地负责人郑光先和时任贵州省科委秘书长的巫怒安,带着试制酒,来到北京向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作了汇报,方毅支持他们在当年就举行“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鉴定会”的安排。 “那时候我父亲是比较紧张的,如果这次试验通不过,那实现国家领导人让茅台酒产能达万吨的宏伟目标又将再次落空。”郑光先之子郑先强回忆道。 1985年10月21日,一场历时3天的高规格白酒鉴定会在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拉开帷幕,由当时全国顶尖的白酒品评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试制酒进行专业鉴定。 经过严密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试制酒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新酒入库合格率等方面均达到了合同要求。鉴定委员会认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完成了合同的要求,贵州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同意鉴定意见。 同年12月,巫怒安同郑光先一道向方毅副总理汇报易地试验项目鉴定成功情况。方毅亲笔写下“祝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鉴定成功——酒中珍品”的题词。 匠心“传承” 从茅台酒厂到“易地试验”开创“酒中珍品”,扎实的历练为酱香白酒发展夯实了基础,也成就了郑光先。 1993年,郑光先从珍酒厂厂长岗位上退休;退休后,他坚守酱酒事业,为贵州省多家酒厂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经过在茅台酒厂、易地试验的岁月洗礼,郑光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酿造方法,直至晚年,郑光先仍不断追求传承和发扬酱酒文化。对于培养酱酒技师,为贵州酱酒行业发展发挥余热,做出极大贡献。 郑光先工作旧照 2005年,75岁的郑光先辞世。他的一生几乎囊括了酱香白酒五十年的沧桑巨变,他为珍酒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原任茅台酒厂党委书记(1983年后)的陈德华将他称作“没有职称的大师级的酿造大师”。 半个世纪的时光里,珍酒见证了中国酒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透过时光,我们仍能真切感受到郑光先的匠人精神。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珍酒逐渐成为一部精彩的酱香白酒品牌史册,它映照出中国酱香白酒在草创初期的筚路蓝缕,也诠释着酱香白酒的价值本真。 如今,以郑光先为代表的匠人精神,已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生生不息、永续传承的驱动力。他的付出与坚守熠熠生辉,让珍酒有了坚强后盾与支持,并不惧挑战执着前行。其子郑先强作为郑氏酱酒文化传承人,也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继续着延续传奇的酒业旅程。 通讯员:陈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