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茅台的价格动辄上千元,甚至在二手市场炒到的更高。 茅台酒的成本构成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这与它几十元的生产成本形成鲜明对比,那么茅台是如何制作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茅台酒的成本价 茅台酒用的主要原料高粱,其购买价格有个保护底线。 在2022年一公斤价格在11.2元左右。 然而,即使按照这个价格计算。 酿造一瓶飞天茅台所需高粱的成本也仅为28元左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算上麦子、水、酒曲这些做酒的料钱。 还有酒瓶、纸箱、运费和人工,就算算得保守点。 一瓶飞天茅台的成本也顶多不超过80块。 红缨子高粱虽比普通高粱贵,但每斤也就六七块钱。 即便加上其他辅料、人工、包装运输等成本。 一瓶飞天茅台的总成本也不过几十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和市面上那些动辄几千块的产品价格差距挺大的。 那么,这其中的差价究竟从何而来? 仅仅用品牌溢价来解释,似乎过于简单。 茅台酒制作流程繁琐,耗时又长,自然得花不少钱。 即便把所有这些因素都算进去。 还是很难完全说明为什么它的价格这么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茅台2022年年报显示,其毛利率高达94.19%。 以出厂价969元计算,一瓶飞天茅台的成本甚至可能低于60元。 茅台的品牌故事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怒掷酒瓶”故事。 关于这件事各有各的说法。 有人认为这是当时的代表故意那么做的。 也有人觉得可能是搬运工不小心的失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真相如何,巴拿马金奖无疑为茅台的品牌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其日后营销的重要素材。 而真正奠定茅台“国酒”地位的,则是其持续多年的品牌建设。 从1975年王震副总理的公开肯定。 到90年代茅台开始在央视投放“国酒茅台为您报时”的广告。 茅台逐步将“国酒”的概念植入人心。 虽然“国酒茅台”商标的申请最终被驳回。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这并不妨碍茅台继续强化其国酒形象。 茅台的文化营销,不仅仅停留在国酒概念的塑造上。 他们把各种文化风都巧妙地融入到了自己的产品和推广里。 生肖酒、年份酒、陈年酒、寓意酒等,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茅台凭借“天下第一瓶”吉尼斯认证的最大实物广告。 茅台的价值,早已超越了酒本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不仅仅是饮料,还被视为一种投资,像硬货币一样值钱。 茅台的价格持续上涨,市场对其升值预期强烈,这些都体现了其独特的金融属性。 尽管茅台一直在扩产能,但茅台镇有限的高粱产量,限制了其产能的无限扩张。 在2022年,茅台酒的产量约为1.2亿瓶。 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稀缺性,加剧了市场对茅台的追捧,也推动了其价格的不断攀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销商拥有囤货、控价的权力,这使得茅台的价格更加难以捉摸。 一些经销商甚至将茅台作为抵押物进行融资,进一步强化了其金融属性。 就好比2020年,贵州新力百货也曾用16万多瓶飞天茅台抵押给银行,获得2.3亿元融资。 郁金香泡沫时期,人们对郁金香的追捧。 并非源于其内在价值,而是源于市场对其价格无限上涨的预期。 黄金的价值,也并非完全取决于其工业用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是源于人们对其保值增值功能的认可。 茅台也是如此,其市场价值远超其内在价值,这正是其金融属性的体现。 茅台价格出现跌落 即便茅台风光无限,也还不能完全放松警惕。 近年来,飞天茅台的价格波动加剧,市场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在诸多疑问。 2024年以来,飞天茅台的价格多次回落,甚至一度跌破2420元/瓶。 高端白酒市场需求的放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及茅台自身调控政策的影响,都导致了茅台价格的波动。 此外,茅台也在积极拓展直销渠道,“i茅台”平台的上线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i茅台”平台的推出,旨在提升消费者购买体验,打击黄牛炒作,稳定市场价格。 然而,从2024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i茅台”的销售额出现了下滑。 同时,茅台也在加大直销渠道的投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三季度直销收入增幅明显。 茅台不仅在销售渠道上做了改变,还在产品方面有了新花样。 茅台推出冰淇淋、酱香咖啡和酒心巧克力等新品。 主要是想吸引更多年轻人,开辟新市场。 这些产品并非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培养年轻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 季克良之前曾提到过年轻人还没到那个阶段,所以不太喝茅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 茅台已经意识到,与其等待年轻人“懂事”。 不如主动拥抱年轻人,用更符合他们口味和消费习惯的产品,吸引他们的关注。 白酒行业的整体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商务宴请、送礼等传统消费场景正在减少,年轻人对白酒的接受度也在下降。 面对这些挑战,茅台可能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策略,才能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茅台这东西既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 成本控制、文化营销、金融属性的成功塑造,是茅台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 茅台对其他品牌的启示在于,成本控制是基础,但并非唯一因素。 控制成本虽能增加利润,但关键是要建立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额外价值。 每个牌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